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“那一刻,我们 ”。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。众所周知,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,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“那一刻,我们 ”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。
由“我”到“我们”只是多了一个字,看似变化不大,实则难度陡然增加,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(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“我”)。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,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。我们都知道,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,甚至超越学生,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,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。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,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,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,恐怕也难以全面、准确、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。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,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,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、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。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,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,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,本着“既要爱惜人才,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”的原则,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。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,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,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,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。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。
考试虽然结束,但教学仍在继续。“那一刻,我们 ”这个作文,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,修改完善。所以,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、把握这个作文题,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、交流、讨论达成的共识。
“我们”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。这个代词,要求文章表现包括“我”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,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。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“我”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,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“我”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(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14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)能理解得通,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。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,说“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,到操场玩……”。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“操场设在山上吗?”这是空间理解不通;像有的学生写“那一刻,我们毕业了”,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,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,时间理解不通。这里有三点补充:一、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“我”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,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“红桥区”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;二、“理解得通”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“我”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,因为还有“那一刻”这个限定语,既然是“那一刻”,作文中包括的这个“我”可以还没上初中,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(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,但我们都知道,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,只要符合逻辑规律、人之常情,事之常理,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);三、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“我”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,像有的学生把“我”假象成“沙尘暴”这个群体中的一员,有的学生把“我”写成是“一片树叶”,有的学生把“我”写成是“一滴海水”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,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“我们”还是“我”。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“我”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,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,也能写好,不必反对,但不宜在班内提倡。
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“我们”。我们可以是特指,也可以是泛指。所谓特指就是“我们”等于“我”加“你”或“我”加“他”或“我”加“你”再加“他”,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“我”的言行表现,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。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,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。
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。像有的学生写“那一刻,我们手牵手”,在最后写到,“我走过去,拉住他的手说:‘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’”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,因而“我们”也没得到落实。如果写成“我走过去,拉住他的手说:‘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。’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,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……”这样就好一些了。还有像“那一刻,我们紧紧拥抱”“那一刻,我们彼此理解了”……这样的作文,因为“我们”只包括两个人,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。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,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。如,通过打电话,发短信,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。互动强调的是一种“我有来言,你有去语”“我投之以桃,你报之以李”。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,依然能写,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、行为上的呼应,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、情感体验的分享。像有的学生写“那一刻,我们在一起”,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。他没写好,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、行为上的呼应,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、情感体验的分享。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“我”“你”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“你”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,一面描述“我”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,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。如“你在痛苦地呻吟,我在紧张地喘息;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,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;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,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;救援队员到来了,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,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……”最后再能从“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,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,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,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,我们永远在一起”来总结一下,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。也有写好的例子,像我们印的例文“那一刻,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”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,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,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、情感体验的分享。所以,无论如何,要写好我们,“我”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。
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。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,一般来说可以采用“‘我’怎样,a怎样,b怎样,c怎样”的形式,或者,“有的怎样,有的怎样”这样的表达思路。看似“我们”的言行各不一样,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。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,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。比较典型的,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《那一刻,我们沸腾了》。
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、把握“我们”,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、把握“我们”。所谓泛指,就是说“我们”中除了“我”身份特征明确,其他人都不太明确,也不在行文中交代,只是用“我们”来表述,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“我们”说的是“中国人”或者“同龄人”,或者“同班学生”等等。从泛指的角度写“我们”,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,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、情节。如“抗震救灾”“北京奥运”“社会普遍现象”“同龄人都有的遭遇”,“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”等等。从泛指的角度写“我们”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“我”的一些 ……此处隐藏9852个字……“呼啸”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,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“我”的帮助。(2分) (大意对即可,共3分)
12. 内容上:“妈妈”一词触动着每个人心底的善意,她能够轻松唤起人们对爱的共鸣。一路上人们的无私帮助,既反映着人们纯洁善良的心,也体现着人们对母亲的崇高敬意。(大意对即可,2分)
结构上:“妈妈”在开篇和结尾处出现,使文章首尾呼应,结构严谨,中 心突出。(或:“妈妈”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,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)(1分)
(内容2分,结构1分;共3分)
三、(10分)
13.中国不可以奢侈,要提倡节俭,反对浪费。(或:中国应主张节俭,反对奢侈。)(1分)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,作为论据,证明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,反对奢侈。(1分)同时增强说服力。(1分)(论点1分,作用2分;共3分)
14. “革命的行动”指“奢侈”行为;(1分)“革命”使用了反语手法,具有讽刺意味。(1分)
15. 首先提出观点“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”;(1分)然后举出西方和中国的奢侈事例,证明观点;(1分)同时把中西方进行比较,表明中国的奢侈之风已远远胜过西方。(1分)
16. 可想而知,在这样的国情下,奢侈可行吗?(大意对即可,2分)
四、(17分)
17.(1)违背(2)常常(3)拜访(4)因此(一个1分,共4分)
18.(1)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,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,以不断增长才干。
(2)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,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。(一句2分,共4分)
19.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(者)(1句1分,2分)
20.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(1分)求贤若渴,延揽人才,复兴汉室,礼贤下士,善听谏言,谦虚(答出一个即可,1分)
21.运用了拟人(或比喻)的修辞手法;(1分)“聚”字,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,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,它们守卫着潼关。(1分)“怒”字,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,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。(1分)
22. 历史上,无论哪一个朝代,它们兴盛也罢,败亡也罢,老百姓总是遭受苦难。此句表达出作者忧民的情怀。(大意对即可,一句1分,共2分)
第四篇: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
一、总体评价
大港区2014--2014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印象是:稳中有变,难度适宜。它紧扣09年中考题型的要求,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,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,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。从整卷看,有如下特点:
1、结构题型稳中有变。试卷框架结构方面紧扣09年中考的命题趋势,有较强的示范性、引导性。
全卷分基础知识考查、课内现代文阅读、课内文言文阅读、诗文默写与鉴赏、课外文言文阅读、课外现代文阅读、综合性学习、名著阅读、写作九大板块。提前适应中考的题型,中考时考生看到熟悉的题目,会缓和紧张的心理,从容应答,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。
2、试题注重基础,难度适宜。全卷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,所选内容严格遵从《考试说明》。试题80%以上由基础题组成,无“怪题”、“偏题”和“似是而非的难题”。有的题目综合性较强,有体现了与时代同步。名著阅读的第28小题是结合近期互联网上刊登的一个事例,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分析思辨能力,既明显降低了解题的难度,又很策略地检查了课外阅读情况。第12题古诗文默写中的第⑤小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,增加优秀学生答分的机会,从而使全卷总体有一定的坡度。
整卷在难度把握上有梯次,既有较容易的题目,如第1、4、8题,让学生答题就树立信心。也有一定难度的题目,如第3、11题,这样照顾优秀生的需要,既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考试成功的喜悦,又让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。难度和区分度较为合适。
3、考查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。今年试题不少内容与时代同步,如第七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;第25题有关资料链接,阅读后跟贴,很有时代性。它提示考生语文学习必须贴近社会生活,必须紧跟时代步伐。
4、作文部分,得分率在76%左右。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,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,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,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。
二、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,大致可以发现:
(1)目前教学对学生的“双基”训练还不够扎实;
(2)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,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,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
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;
(3)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,关注课外少;关注课本多,关注生活少;
(4)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整体不高,重视程度不够;
(5)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,机械有余,活力不足。
第五篇: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命题情况分析2014-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
学校金山中学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组长 刘阳阳
一、命题的基本情况(题量、难度、区分度、科学性及创新性等)
本卷题量适中,共三大项24小题,学生可以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本卷。难度偏大,学生不能较好的答题,以致成绩很不理想。试题区分度较好,分数梯次明显。本卷命题能较好的切近中考,能看到类似题型。
二、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(举例说明、分析)
文言文阅读题中少了比较虚词用法的考察,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好事,毕竟学生头疼的就是虚词用法的理解。同时在翻译句子中变相的考察了“以”字的理解,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。
作文命题与去年相比,更贴近生活,对于学生感受生活,理解生活有所裨益。
三、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(举例说明、分析)
诗文名句考察中有关唐诗部分偏少,九上的古诗中还是有些不错的句子没有考察。
四、典型情况分析(举例说明、分析)
名著阅读题的第二小题失分也多,在于学生平常阅读量不足,考得细一些就不能完整回答。阅读题中不应该失分却失分的是诗歌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,课文的掌握度不够好。作文上体现出的不足在于学生对导语的理解不好,所以作文得分普遍不高。
五、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
初三语文考试考察的侧重点是课本还是更贴近中考,这是从这份试卷的命题引发的思考,从这点来说,本卷的命题思路有些僵化,有些题目的分量不足,这是以后命题中应该考虑的。
(此表于下学期开学前,与教导处工作计划同时上交县教研室理化生办公室)
我们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: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
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析报告
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
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
九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分析
文档为doc格式